叶美玲 | 3-6岁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南宁市青秀区莱茵湖畔幼儿园 叶美玲
【摘 要】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同伴冲突是一个很常见的状态,同时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活现象。教师在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时,如采取消极策略或处理不当,则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处理得当,更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同时会对幼儿的社会化进程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笔者采用非参与性观察法,对3-6岁幼儿间冲突的背景、情境和解决方式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在此基础上整理、统计、分析,提出有效解决幼儿同伴冲突的参考性教育意见。
【关键词】3-6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冲突
从字义上来进行分析,“冲”字在汉语中是“通行的大道;重要的地方;交通要道”的意思,作为动词则为“迅猛地直闯,突破障碍”之意。因而“冲突”的意思则是指“抵触;争执;争斗”。然而,冲突作为社会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进行较为规范的界定大致可以概括为:
(1)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要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可分为内部需要与外部限制的冲突、外部需要之间的冲突和内部需要之间的冲突三类① 。
(2)冲突是指同时出现两个(或数个)彼此对立或互不相容的冲动、动机、欲望或目标时,个体无法使之均获满足,但又不愿将其中部分放弃的心理失衡现象。因动机或欲望不并存,个体不能从中得到满足时,所形成的左右为难或进
退维谷的心理困境。人与人之间彼此意见不和,甚至动武打斗的情景,又称人际冲突。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能协调的现象也称为是冲突。②
(3)冲突是一个用来指具有相互对立的事件、动机、目的、行动、冲动等情境的极为广义的术语。③
(4)作为合作的对立面,冲突是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为了达到所向往的目标,打败对手是必要的。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和有价值物是有限的,个人在追求这些稀缺资源时必须竞争,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每个人都尽力去征服别人。④
(5)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或过程。⑤
通过以上五种对于冲突概念界定的总结可以发现虽然不同的领域界定的概念存在些许差异,归其根本冲突这一概念都是围绕“对立”而展开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以上五种对于冲突概念的界定均不是从幼儿这一角度出发的,而是针对成人的冲突界定的。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一样,也是一个结构转换的过程,只不过社会性由低到高的发展是一种行为结构的转换过程。⑥ 因此,幼儿冲突也要历经一系列的过程才能发展为成人的冲突,同时由于幼儿同伴冲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独有的特征,虽具备部分成人的冲突概念的特点,但也不能将幼儿同伴冲突概念的界定完全依据成人的冲突界定方式。
(二)幼儿同伴冲突
(1)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是至少两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换形式。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之间的对立关系,同伴冲突的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对立。心理对立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或声调表现出来,如面带不满或提高声调。行为对立的程度要激烈得多,如争吵、打斗等。⑦
(2)幼儿同伴冲突是指幼儿与幼儿之间发生的对立行为,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冲突中,冲突双方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成为了一个动态的矛盾冲突行为过程。⑧
(三)同伴冲突解决策略
冲突解决策略又称为冲突处理策略、冲突反应方式或冲突处理方式。通过对以往的研究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可以大致归纳为:
(1)冲突解决策略是指儿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战胜他人而采取的手段或方式。
(2)冲突解决策略定义为儿童为了坚持达到自己的需要或战胜同伴而采取的各种行为手段(包括求助于教师、教师主动解决冲突。
(3)冲突解决策略是个体在对冲突情境认知的基础上所采用的反应方式。
(4)幼儿冲突解决策略具有情境性、目的性及多样性的特点,所以他将其定义为:个体在与同龄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出现对立时,为了终止这种对立状态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手段。⑨
二、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观察
(一)研究过程
1.被试取选
以A机关幼儿园的幼儿为观察对象,随机选取小、中、大各一个班级,其中小班30人、中班35人、大班25人,共计90名幼儿。
表1.1被试基本情况
2.研究方法
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进行实录式记录,观察幼儿一天的日常活动,当事件发生时,快速记录幼儿冲突产生的背景、幼儿间的冲突行为以及幼儿对于冲突的解决方式等。进而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期在获得第一手观察资料后,全方位地呈现出真实情境中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表现,然后进行幼儿冲突背景、情境、解决方式的频次统计分析,展开研究。
3.研究程序
主试以非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在开始之前,先熟悉幼儿的姓名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防止幼儿有戒备心理,使幼儿处于正常的一日生活之中,得到较为客观准确的记录。每天从早晨8点至下午5点,对幼儿进行为期15天的观察,记录了较为详细的冲突行为及解决方式,并对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的常见情境及冲突解决方式进行了归纳。
(二)结果与分析
由表2.2可见,在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的背景中,最多的为活动背景,占40%;其次为户外游戏,占32%;其他几种背景之下冲突发生的频次较少。
表2.2幼儿冲突行为背景频次分布
究其原因,室内活动及户外游戏背景下,幼儿之间的互动较多,产生摩擦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加之教师精力有限,因而幼儿之间的冲突较多;而在上课等背景之下,纪律要求相对较为严格,师幼之间的互动较多,幼儿精力较为集中,因此幼儿之间发生冲突的频次较少。
由表2.3可见,在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的情境中,最多的为争抢物品,占38%;其次为语言攻击,占22%;再者为身体攻击和拒绝与他人玩耍,各占16%和14%;其他几种情境的发生频次较低,共占10%。3-6岁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更多的从自我角度出发,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各不相让,因而发生争抢冲突。此外,此阶段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大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暴力镜头、家长经常性的吵架或武力解决问题的行为,孩子都能像拍电影似的印在心里。加之孩子的思维为直觉行动思维,是在行动中进行思维的,因此当孩子受到委屈时,并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进行解决,而是多选择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故所占频次较高。
表2.3幼儿冲突情境频次分布
由表2.4可见,在幼儿用于解决同伴冲突的方法中,告诉老师的比率较大,其次是赔礼道歉、双方协商,其他几种方式所占频次为20%。分析其原因,幼儿是生命初期脆弱的个体,处于皮亚杰划分的他律道德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是权威者,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因此在冲突发生时,他们更多地选择向老师请求帮助的方式,以使冲突尽快解决,因此所占的频次最高;对于其他一些小朋友,解决冲突的方法因人而异,受家庭、教育、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所占比例各不相同。
表2.4幼儿同伴冲突常用的解决方式频次分布
三、案例呈现与分析
(一)“身体攻击”引发的同伴冲突
案例1:在户外游戏时,小朋友们都在开心地玩着“鸡蛋壳,鸭蛋壳”,有一名叫林林的女孩被睿睿推倒了,林林跑到老师身边,流着泪告诉老师,老师听完,拉着林林的手走了过去,叫住睿睿。睿睿抬着头,紧张地对老师说不是故意的。老师蹲了下来,拉住林林和睿睿的手说:“来,握握手,你们还是好朋友。”就这样,两个人又和其他小朋友开心地玩了起来。
这属于典型的教师中心策略,即教师通常会帮助幼儿澄清问题,讲述冲突双方的体验、感受、需要和想法,提出解决冲突的建议,如要求冲突一方的幼儿向另一方让步;或者给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教师有着角色的特殊性,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对待教师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常把教师当做父母的化身。但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又有不同于且优于父母的一面,因为教师不仅有作为父母的一面,对孩子充满热情、关爱和期待,又有着一般父母所不具备的严格要求,因而对于孩子而言又是一种稳定的威信。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睿睿推了林林,林林感到委屈,幼儿园孩子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属于他律道德阶段,遵从权威,而教师无疑是最高的权威,因此当教师与其沟通时,他会很紧张,在教师的互动下,不论双方原因究竟何在,都会服从教师的权威,于是很快便又玩了起来。教师中心策略于当时情境通常比较有效,但效果却十分有限,当幼儿再次面临相同或相似情境时,仍然需要教师的干预,并不能促进幼儿自我解决同伴冲突。由于此策略简便易行、立见成效,因此为广大幼儿教师所喜爱。
(二)“拒绝与他人玩耍”引发的同伴冲突
案例2:游戏时间时,乐乐和天天准备玩过家家的游戏,他们正商量着对方的角色,这时帆帆同学说也想玩,想当爸爸。两个女孩高兴地答应了,他们开始一起准备游戏。正在这时,奇奇小朋友跑了过来,非要一起玩过家家,说他要做爸爸。两个男孩子争吵了起来,各执一词,互不退让,这时乐乐说来剪子包袱锤决定。于是,奇奇顺利地当上了爸爸,而帆帆也很开心地当家里面来的客人,就这样,他们一起开心地玩了起来。
过家家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可是又常常因为分配问题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两个男生都想当爸爸,但是他们又必须接受一个客观现实———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爸爸,此时,乐乐作为第三方在思考之后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剪子包袱锤。幼儿已经意识到如果执意再争吵下去,定是没有结果,而乐乐提出的解决方法又显示公平,于是两个男生同意协商。冲突中的幼儿俨然是一位“谋略者”,当冲突侵犯自身利益时,首先能洞察冲突情境,做到知己知彼;然后通过推论与评估,深思熟虑后选择较为有效的策略;最后待对方做出回应后,及时反思并修正策略。在此冲突过程中,双方能主动接受第三方建议,通过共同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解决方式往往会呈现一个特点:冲突双方要经历一个僵持、互不相让的阶段之后才会被迫同意协商,而冲突解决的结果一般都是继续游戏,但此过程将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争抢物品”引发的同伴冲突
案例3:在区域活动时,浩浩和其他几个小朋友正在开心地玩着积木,浩浩拿的积木最多,他把那些积木盖成了一座好高好高的楼,正在这时,剑剑同学用手猛的推了一下,楼“哗”地一声全倒了,还指责浩浩拿了太多积木、伸手便抢。浩浩急了,两个人厮打起来。
在幼儿园这个小家庭中,幼儿与幼儿是平等的个体,他们之间不存在畏惧,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在这个案例中,浩浩努力地用积木拼出高楼,却被剑剑破坏了,本来这一件事就很让其感到生气了,而剑剑又去抢积木,浩浩因此很生气,想靠自己的努力去打败对方,挽回自尊,双方发生了争抢,产生了冲突,而他们选择的解决方式是不相让、还击。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这种攻击倾向会朝积极和消极的不同方向发展。但目前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一般被认为具有潜在危害或容易导致犯罪行为。当幼儿同伴间发生冲突而双方各执一词时,往往会为了夺取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还击的方式来解决。因此,教师及家长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加以指导,培养幼儿健康的冲突解决方法。
(四)“语言攻击”引发的同伴冲突
案例4:在区域活动时,小茹用橡皮泥捏了一个棒棒糖的图形,然后拿着“棒棒糖”去找她最好的朋友小言。小言说:“小茹,你捏得好漂亮。”小茹听完之后笑了笑,又捏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猪,这时,她后面的浩浩看到了,指着小茹说:“哈哈,你怎么捏了你自己啊,你们两个长得好像!”周围的很多小朋都哈哈大笑起来。本来正开心着的小茹脸一下变了,说:“你长得才像猪呢!”浩浩一看小茹真的生气了,又说:“你再让我看看你捏的,看看到底像不像。”小茹说:“不让你看!”说着又把头转向了另一个方向。浩浩赶忙跑到小茹的前面,笑着说:“好小茹,再看一次。”小茹才把橡皮泥从背后拿了出来,浩浩赶忙自己扮了个猪的鬼脸,说:“看看,是不是像我啊?”周围的其他小朋友又都笑了,小茹也忍不住笑着说:“真的很像啊,嘿嘿。”两个人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幼儿是生命初期幼稚的个体,语言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模仿性,这就决定了幼儿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幼儿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幼儿属于平等的伙伴关系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语言攻击,根据语言攻击的程度,可分为以下解决方式:不理会、双方协商、告诉老师等。在本案例中,浩浩与小茹选择的方法是双方协商,双方协商是指幼儿在冲突发生时,选择冷静的方式处理矛盾,在双方的沟通条件下使得冲突顺利解决的方法。双方协商是冲突解决方法中最有利于锻炼幼儿社会性交往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自身发展的一种冲突解决方式。幼儿在不断冲突、争执及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他们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社会交往能力与解决冲突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改善。
(五)“毁坏物品”引发的同伴冲突
案例:5:户外游戏时,别的小朋友都跑出了教室,只有朋朋还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用一些小东西组装着什么,终于,他组装好了,是一个很精致的机器人!他开心得拿着它跑出了教室。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问着朋朋。大壮不乐意了,伸手就去抢朋朋手中的机器人,朋朋用力地抓着,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机器人从中间折了,朋朋急了,大壮一看朋朋真的生气了,赶忙捡起地上的机器人零件,说:“对不起朋朋,我不是故意抢你的,我就是想看看,没想到会这样,对不起,对不起。”朋朋什么话也没有说,拿起大壮手中的那些碎片,和大壮蹲了下来,不一会儿,朋朋便又把机器人组合好了,递给大壮。就这样,两个人又玩了起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早期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即幼儿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冲突的产生与其自我中心化密切相关,冲突的合理解决将有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5—6岁间幼儿的典型特征就是自我中心、占有欲强,因此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需要。当面对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不会理性地分析,而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顾他人的感觉,因此,常常会因为玩具而发生冲突。在本案例中,朋朋的机器人对于其他小朋友来说是新玩具,因此小朋友们对其充满了好奇,而大壮则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才会直接伸手去抢。而朋朋又觉得玩具本来就是他的,凭什么被别人抢去,于是两个人发生了争抢,结果是玩具被毁坏了。一旦争抢物被毁坏了,两个人才会静下心来,客观冷静地去想整个事情,进而意识到自己到底哪个地方做错了。这类冲突的解决方式因人而宜,有时小朋友会选择退让、回避、哭,而有的则会选择赔礼道歉、谦让、讲道理等。
四、幼儿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
(一)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经验
幼儿由于受其认知发展水平制约,做事情考虑问题大部分情况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从而有些固执己见。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自己争得玩具,而没有考虑对方也有玩玩具的意愿以及得不到玩具时的失落。他们判断人或事件的好环以结果为准,不注重过程和对方动机,因而会造成误解及不必要的冲突。如在由偶然行为引起的冲突中,有些幼儿由于不能判断对方是无意行为给自己造成了麻烦,因而发生冲突。由于缺乏解决人际间相互问题的社会经验,幼儿在遇到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能满足自己心愿的情况时总会以己为主,互相争执、互不相让,如干涉控制别人及争送玩具时。
(二)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Brown等人的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② 他们认为,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合作的过程提供了一种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突出环境,从而有利于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作为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对个体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心理理论能力除了在游戏中直接指导儿童体会他人、理解他人以外,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间接指导了儿童的日常同伴交往。③ 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心理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像合作、富有同情心、理解他人的情感、预测他人的行为等能力和品质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在儿童对信念、愿望、动机等心理状态的认识的基础上。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道德发展、社交能力的形成也至关重要。
(三)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1)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意识及礼貌用语的使用
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向别的小朋友表示友好或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幼儿普遍缺乏礼貌用语的使用习惯,如谢谢、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等等。如果他们能够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用意或做些道歉之类的表白,双方会因此缓和紧张气氛,从而减少冲突对双方造成的负面影响。
(2)幼儿说话的态度及语气
有些幼儿也许是由于好心要劝告别人该怎么做才符合老师的要求,或是认为对方不符合纪律和规定,但说话的语气是命令或威胁式的,因而导致对方的反感和对抗。
(四)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之间不同的友谊关系会影响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关系较好的幼儿之间,如认为对方是朋友的幼儿之间一般不会采取较强硬的态度或武力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好朋友的幼之间如果能相互容忍或谅解也不会发生过于激烈的冲突。
(五)幼儿的不同性格
性格较柔弱的孩子在遇到冲突情景时一般会采取告状或求助第三方,尤其是在与性格较强的孩子间发生冲突时,他们这样做是避免冲突升级,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措施。但经常这样做会强化对方的行为,从而更加不利于柔弱的孩子。而较强的孩子可能会诉诸武力或直接争抢,这可能与这些儿童不能按照真实情况来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有关,他们总是倾向于相信他人是恶意的,即使他人实际上没有这种意向。
(六)空间环境的影响
喝水时幼儿间经常会发生碰撞,这与喝水地方的空间大小有很大关系。由于空间密度大,孩子数量相对多,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因而喝水时是生活活动中经常发生冲突的场景之一。
五、提高幼儿解决冲突能力的相关对策
(一)社会认知技巧训练
“社会认知技巧训练,也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替他人着想’的能力之培养,是帮助幼儿处理人际问题的好方法”① 。心理学家发现,人际问题的处理技巧可以经由社会认知技巧训练的方式让儿童习得。萧尔和斯皮瓦克于1980年成功地运用这种方法对儿童学习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进行了训练。结果发现,寻找或思考其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有效;经过训练的儿童在处理问题的技巧上显著高于未经训练的儿童,并且其人际关系较好,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尤其是碰到问题时能够寻求适当的解决途径,不会因而随意殴打别人、乱发脾气,更不会畏畏缩缩、躲在一旁不知所措② 。教师可以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和组织角色扮演。
1.移情训练
“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与分享。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性’地产生理解和分享”③ 。这种方法的侧重点在于让幼儿进行情感换位,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冲突中的幼儿双方往往情绪表现强烈,借助这一情景,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是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社会化的良好时机。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让幼儿“模仿现实社会的某些情景,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④。
假装游戏和角色游戏是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人在对比研究了父母-儿童的假装游戏和儿童-兄弟姐妹的假装游戏后发现,和兄弟姐妹的假装游戏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⑤ 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幼儿园是孩子进行角色游戏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利用时机让孩子互相充分接触,留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游戏时间。
比如,玩具问题是引发幼儿间冲突的常见情形,教师可以以这类冲突为主题,“生成”教学活动。幼儿间争抢玩具发生冲突的情形通常是这样的:一个幼儿在玩一个玩具,旁边的幼儿看见了也想玩,便拿了过去,于是对方相互争起来,甚至动手打起来。显然,想玩别人玩具的幼儿如果用语言、而不是直接用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是另外一种情形。针对幼儿的这种社会技能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冲突事件”来帮助幼儿习得新的社会技能,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如果幼儿的话语听起来比较强硬,教师可以建议其声音再温和一些,态度更友好一些。通过逐渐练习,使幼儿学会使用语言来提出请求、表达愿望。
(二)重视幼儿能力培养
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能够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做事笨手笨脚,一无所长,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就很容易被排斥在同伴团体活动之外。相反,如果幼儿具有较高的能力发展水平,就很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为了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更好地开启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应着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运用这一工具,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保证交往成功。教师应及早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幼儿说话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发音与用词的准确性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幼儿爱说,会说,为幼儿架起进行交往活动的桥梁。
(三)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幼儿掌握归因技能,消除归因偏差,形成从自身内部挖掘原因的归因风格。态度可以影响人对待事物的看法并左右人们的行动。态度形成平衡论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形成的。可见,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认识、理解和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态度。引导幼儿在认识这些事件时,更多地从自身寻找原因,注重对事件的过程进行评价,形成内控型归因风格,将有助于幼儿与他人建立良好、积极的关系。通过专门的归因训练,可帮助他们消除消极的归因模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
(四)关注物品材料,减少冲突源
在幼儿园活动中,物品材料投放不到位容易造成学前幼儿同伴冲突行为,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游戏类型等有针对性地提供材料,尽量减少因材料投放不到位,或活动材料提供不充足而引发的同伴冲突。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发生因物品使用而引发的同伴冲突。因此,幼儿教师要根据具体活动要求,在投放物品时充分考虑种类和数量的要求,比如,在小班阶段多添加同一种类的材料,让幼儿可进行随意选择,避免因争抢物品材料产生过多冲突。
(五)尊重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的同伴冲突行为
每个学前幼儿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的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从公平公正角度理解幼儿的冲突行为,仔细倾听冲突双方的解释,了解冲突发生的起因与过程,再进行适当引导与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注意慎用命令或简单粗暴的语言,谨慎利用教师权威进行干预。切勿根据教师对幼儿的喜爱程度或幼儿的平时行为表现来影响判断,进行不公正的处理,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六)树立正确的冲突观,引导幼儿采用正向策略
由于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同伴交往中会表现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因此,幼儿间容易发生同伴冲突。一方面,幼儿教师要意识到同伴冲突对学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意义,还要充分挖掘每一次学前幼儿同伴冲突事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多鼓励幼儿采用正向策略(分享、合作、协商等)解决同伴冲突。同时,幼儿教师可通过游戏活动及绘本故事等方式,向幼儿阐述正向策略的积极后果和负向策略的消极后果。当幼儿发生冲突时向其灌输正确的解决方法,并在幼儿采取正向策略后给予奖励,提高学前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有效性。
(七)促进家园合作,共同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
许多家长在幼儿同伴冲突的理解中存在一定误区,抱着疼爱孩子的态度,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受委屈,会在孩子平时的教育中教导孩子采用消极方式或攻击方式应对同伴冲突。有的家长会在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后,对幼儿教师及其他幼儿的家长持有消极敌对态度,这显然不利于幼儿社会化的正常发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上要进行理念灌输和正确方法的传授,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教育矫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结论
幼儿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的,而作为幼儿教师,应当采取客观的态度,对于幼儿冲突给予客观的认知,并且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培养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作为教师,不仅仅是给予幼儿指导与帮助,更要引导幼儿可以通过沟通、讨论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学会如何化解矛盾和冲突。另外,家长在解决幼儿冲突行为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当观察幼儿冲突的行为,并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引导,使幼儿可以在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阅读排行榜
图片新闻榜
图书排行榜